鱼苗官方网站
http://4210.diaosu.cn
鱼苗首页>文章>正文

关于材料

更新时间:2024-05-19 00:54:54 作者:鱼苗

关于材料——浅谈材料与雕塑的关系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材料和雕塑两者之间的关系的思考,对比各种不同材料在雕塑作品中传达的不同语言风格,从而探讨材料与雕塑的关系问题。

关键词:材料、雕塑、风格、语言                                                                                                                                                                   

引言

    社会发展人类思维的进步和变化,在生活和艺术活动中得到了有力的体现,艺术作品中散发着人类情感的气息。过去雕塑作品会突出内容统一而未涉及材料的多种应用,多种材料在作品中的运用使作品的风格和形式多样化。材料在未经使用之前还是一个无情的固体物质,在作者的运用之后有了特种的生命力。而材料在某种程度上却影响和制约着作品的风格和形式。

正文

雕塑的手法和风格是雕塑的本体语言,那材料当之无愧也是雕塑的本体语言。而材料在雕塑中的运用使雕塑的艺术手法多样化、多元化,也让作品表达出不同的情感内涵,材料在雕塑家的手中,被赋予生命,成为传递艺术家思想的载体。不同材料的使用,在艺术创作中形成了不同的风格流派。有了材料才会使艺术家实现自己的梦想。所以材料和思想是雕塑艺术的本原。
随着社会的进步,审美意识和认识世界的提高,艺术走向多元化。工业文明的出现和发展,使得综合材料也日趋多样,现代艺术的发展与之关系密切。综合材料的运用,以现代技术来体现雕塑的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
工业的发展,各种工业材料进入到雕塑家的视野中,雕塑创作的范围被扩展了,雕塑材料的使用日益多样,雕塑家在创作中不断发现新的材料。雕塑的概念模糊了,装置似乎也可以被称之为雕塑,雕塑走进了多元化时代。

纵观古今中外优秀的雕塑作品,材料的不同,给人们的感官感受是完全不同的。应此,雕塑家在材料的选择上都是慎重的,雕塑是颜色、质地、轮廓的结合体。在不同的创作题目中运用相应的材料,会完全体现出艺术家的艺术思想,也说明材料是雕塑语言的重要部分。例如:青铜的尊严和抒情;陶土的质朴和坦城;木头的温润和柔情……汉白玉抛光后的滑润、细腻、和谐、纯净、甜美的趣味感观,再与优美的造型曲线相结合,构成一曲美的旋律,给人一种安逸舒适的精神享受;花岗岩的坚定与质朴,在造型上、视觉感观上使人感受到体量感和建筑的厚重感,粗糙的大块表面的肌理构成了一种形式语言,能产生出极大的魅力,给人以大自然的原始美,唤起人类对最初的艺术形式的向往,传达出一种坚如磐石的信念;金属的光滑、高贵和坚忍不拔,经过艺术家的提炼、概括,以抽象的语言使之简洁、明快,扭转的体面,造型的飘逸,体现了一种强烈的音乐感,传递出现代气息和节奏。

丰富多样的材料,使得雕塑的语言和风格多样化,这些丰富的材料在雕塑家的手中表达着自己所特有的美感,雕塑也因为这些材料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

雕塑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的生产活动紧密相联,同时又受到各个时代宗教、哲学等社会意识形态的直接影响。当人类还生活在天然岩洞中,需要与威胁生命的野兽作斗争的蒙昧时期,就已经知道敲打石头,并把它打击磨制成锐利的武器或割削工具,进而运用审美意识和智慧把一些可利用的物体雕磨成脱离实用的装饰品,以至成为单纯的雕塑作品。所以,本人认为,人类或多或少是因为有了雕塑才进步的。

原始雕塑是在人类对自然力的崇拜和对动物的崇拜,以及描绘人类本身的过程中逐渐认识世界的一种反映。雕塑是一种永久性的艺术,古往年代的许多事物经历史长河的冲刷下已荡然无存,历代雕塑遗产在一定意义上成为人类形象的历史。3000年前的妇好墓雕刻,使人能追溯中国殷商时代的信仰、制度、文化与艺术。秦始皇陵兵马俑再现了2000多年前统一中国的帝王大军的威仪。西汉霍去病墓石刻的大气磅礴,反映了汉武帝开拓疆域的决心和汉朝国威。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雕塑艺术愈来愈证明它是时代、思想、感情、审美观念的结晶,是社会发展形象化的历史记载,是一代一代人向往追求的体现。而这一切,材料都起到了巨大的辅助作用。

按照材质分类,雕塑分为泥塑、木雕、石雕、铜雕、瓷塑、陶雕等,在雕塑上施以粉彩叫彩雕或彩塑。按着作品题材内容的性质,雕塑分为纪念碑或纪念性雕塑等。按照环境、用途、放置位置,雕塑又分为城市雕塑、园林雕塑、室内雕塑、室外雕塑、案头雕塑、架上雕塑以及奖杯、奖牌等。人像雕塑按部位分割有头像、胸像、半身像和全身像之分。象牙雕、黄杨木雕、东阳木雕、青田石刻、漆雕、树根雕、竹根雕、微雕、贝雕、面人和泥人等也是雕塑,但通常习惯把这类用传统工艺技艺制作的小型作品归在民间美术、工艺美术或特种工艺门类。

半坡、庙底沟、马家窑、半山、马厂等地出土陶器,已经有了原始的雕塑语言。在石器时代,主要的雕塑材料---石头得到了充分的利用。被打造成不同形状的石器,从其造型技术和造型样式上看,都明显的体现了原始的审美意识和实用性相结合的意味。在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出土的泥塑女神头像和女裸体陶塑来看,在6000年前,中国陶的造型技术就已经达到了令人称绝的程度。

我国木雕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殷、周就已流行。到了战国时代,木雕的制作颇为盛行。由于木质材料易于腐朽和焚烧,所以木雕传世不多。“由于社会制度开始发生变化,奴隶社会残酷的人殉葬逐渐被废止,代之而起的是俑殉葬的风气。至战国时期已经成为普遍的现象,并成为雕塑艺术新的领域。”①山东临淄春秋时期齐国墓葬出土的陶俑,形体较小,塑造也比较粗简拙朴,全身赋彩,人物姿态鲜明生动。南方楚国墓中出土的俑,多用木制,一般注意面部的刻画,在立体的 造型基础上,利用绘画的手法进行赋彩。墓中出土木制镇墓兽,头生双角,双目圆瞪,口吐长舌,双爪持蛇,踞坐于地,形象威猛恐怖,这种辟邪镇墓的怪异形象在历代的墓葬中一直延续了下来。以上提到的木俑,有的以彩绘表现,有的以丝绸制衣,这也说明综合材料在古代雕塑中也被充分运用。

青铜雕塑具有纪念碑性的特征,既适合于耸立在广场、街头,也适于作肖像雕塑。青铜是一种古老的雕塑造型材料,中国商周时代的出现了失蜡铸造法,在表面经过不同的化学处理,可以得到色泽各不相同,丰富而优美的特有质感。

石雕常用的石材有花岗石、大理石、青石、砂石等。石材质量坚硬耐风化,是大型纪念性雕塑的主要材料。中国的乐山大佛以及云冈、龙门等石窟造像,都是利用山形山势就地雕刻,和山体结合为一体而不可移动,具有一种神圣的不可动摇的纪事、纪年性和法典性。

玉雕也是我国古老的雕刻材料。玉雕总称玉器,有悠久的历史。我国在新石器时期已有玉珮出现,商朝的琢玉技艺就比较成熟了。玉雕的材料,有白玉、碧玉、青玉、墨玉、翡翠、水晶、玛瑙、黄玉、独玉、岫玉等几十种。因为玉本身性质细致、坚硬而温润,或白如凝脂,或碧绿苍翠,色泽光洁而可爱,适合制作名贵的装饰品。

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代雕塑材料更是出现了不锈钢、玻璃钢、水泥、玻璃等等,这些材料都有着明显的时代符号。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综合材料雕塑产生与1988年。当年10月《在地震》摄制组的温普林在长城上进行了一次艺术活动,是中国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行为艺术活动,共有近千人登上慕田峪长城,几十个艺术家进行了艺术表演,主要艺术作品有《包扎长城》、《太极舞》等。紧随其后的是1989年2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中国现代艺术大展》,里面有许多作品都具有综合性,但因其本身所特有的现代艺术西方化的盲目性,相对于接受者未准备好接受现代艺术的大环境。从材料上来讲,当代综合材料型雕塑最早是1994年隋建国、张永贝的雕塑,如:《地挂》(石、钢筋)、《记忆的空间》(枕木、钢筋)都是以抽象性、雕塑性、材料性为主要特征的作品。以及殷小烽的《修复麽麽人》作品将木头和钢铁的结合。两种材料传达出不同的情感。木头的温暖与柔情,钢铁坚硬与无情。麽麽人在历史岁月的冲刷下变的那么苍凉。将这般坚定的情感付于麽麽人。在对立的统一下。两种材料的结合及嫁接着传统文化的元素使作品传达出地域和民族的情感。张弦《新容器》系列作品,将水、光、电、不锈钢、铜、玻璃、颜色、生物等等材料结合。通过结合材料传达另类审美体验。本质上通过材料结合古今文化和中西文化。说明了结合材料是手段,结合中西古今文化,阐释作者内心情感才是目的。

综合材料的运用使得雕塑艺术逐渐多元化,风格和形式愈来愈多样,以上谈到材料的特性和存在的意义。雕塑的载体是材料,风格是作者性格和文化积淀的一种流露从而形成的个人语言。材料本身的特性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作品的风格。材料影响和改变风格其根本原因是从审美和科学角度去分析的.石窟的造像依山而刻,材质为石以圆雕的形式浮雕的表现手法,先刻大形再去刻线。古代的雕塑创作和劳动基本上是手工作业,以运用科技来创作雕塑似乎不可达到.而彩塑就截然不同了,泥土的柔软、灵动、人物的衣纹顺畅、飘逸,人物表情生动。以上两种材料的特性对比都为材料决定和改变风格做了最好的解释。在创作《泰戈尔》半身肖像时选材为花岗岩,花岗岩质朴、坚硬、浑厚的特性。依附着材料的特性头部就以圆雕的形式,身上及手用浮雕的手法来表现。在创作《和气一团》作品时以现代技术玻璃钢烤漆为材料,烤漆光华、圆润、和谐特有的质感更好的表现和气精神,以烤漆为材以孔子为题来表现传统文化精神。烤漆的基本要求是平整和光,这样也就制约着作品的风格和手法。烤漆的质感使传统文化的张力更好的得到了表现。从科学的角度分析,材料本身的特性决定着作品尺度的大小,作品尺度的大小和风格及用途的不同也决定着用什么样的材料。比如说花岗岩就做不了印章和精美的饰品,而象晶莹的寿山石就做不了大型的石刻,这些都给材料与作品尺度的关系做了最好的阐释。传统的观念认为雕塑是静态的、可视的、可触的三维物体,以主体的造型形象和空间形式反映现实。因之有所谓凝固的舞蹈之说,或被比作凝练的诗句。它不长于叙述,只能表现动作的一个片刻。以静态造型表现运动,是作品效果生动的重要原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观念的变化,在现代艺术中出现了反传统的四维雕塑、五维雕塑、声光艺术、动态雕塑以及软雕塑等。这是由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出现,冲破了由牛顿学说建立的世界观,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念,使现代艺术家有条件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去认识世界和表现世界,突破传统的三维的静态的形式,朝向多维的时空心态方面探索。

雕塑作为人类情感的一个载体,表达和伴随着时代精神和人类的审美趋向,而雕塑的载体就是材料,料依附雕塑向人们的心灵传达美的享受。


注释:①《中国美术史教程》  薄松年  主编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参考书目:
《中国综合材料雕塑的产生及现状思考》   刘玉睿 著
《罗丹艺术论》  罗丹述  葛赛尔著  傅雷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艺术发展史》  贡布里希  著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欧洲美术史》  王琪  主编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中国美术史教程》  薄松年  主编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西方美术史教程》  李春  著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